我的靈魂伴侶 ── 聖依納爵靈修有感
「天主是愛」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,但我們和天主的關係是否如斯親密?
我算是有祈禱的習慣,往往會反省自己的生活片段,像慢鏡重播般留意觸動自己的事件,努力尋找天主的身影,因為我確信祂就在生命中的轉角處;但感覺總是這麽近卻又那麽遠。
三月初天氣乍寒還暖,堂區在思維靜院舉行了一個聖依納爵靈修有關的避靜。一開始沒打算參加,因為本人默想時間的能耐不超過半小時,過長毫不例外會直奔夢鄉;更遑論三日兩夜的靜默,想起也叫人卻步。
也許是天主的安排,避靜參加人數始終沒有滿額。為了免於浪費,我處理好周五晚上的事後,第二天早上才入靜,但已是錯過了約三分之一的進程。
我插隊參與的環節主題好像是「與天主修好」。可能是缺了早一天的預備,我自然是查找不足,可以想像是多麼的令人洩氣;但走在修院的幽徑上,在和風煦日下,感覺是多麼的美好。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?天主白白的恩賜我們怎會不堪當?反而胡亂糟蹋了卻是等閒。
走着想着,我腦海裏閃出了一個福音人物:匝凱。他不受歡迎又不起眼,只好往前奔跑,攀上了一棵野桑樹,想看看耶穌;這身影是多麼的熟悉,我彷彿看見了自己。耶穌卻是先開口的一個:「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」(路19:5)。我以為我在尋找,原來你就在咫尺處陪伴着,等待着我的回應。
下午避靜者要個別與靈修陪伴會面。我開始時有點不知所措,我不喜歡被審視和判斷;但在交流中我只體驗到導師積極的聆聽和細心的引領。當中最大的得着是:生命每一刻都有值得回味的地方,但我們不是要拆解因果關係,而是留意自己的情緒,並以天主為自己的靈魂伴侶,容許祂接納、安慰自己,一步一步讓祂解開我們心中的結,達致在天主的愛內共融。
其實,人生路上,最具挑戰性的也許就是從頭腦走到心靈的那段歷程。我們可以錯誤理解現象,但感受和情緒是不會說謊的。在信仰上,我們可能滯留在檢視生命片段,無時或已求證,甚至推論和界定了天主的愛和存在方式;卻未能走進心靈的「內室」,細味天主和自己的關係。
我很喜歡厄瑪烏的描述(路24:13-35)。那兩位門徒的認知停留在主耶穌的受難死亡上。就算主與他們同席,並且親自講解聖經,他們仍是懵然不覺,直至他們接下耶穌遞上那被舉起、祝福並擘開的餅後才認出師傅來,但祂卻又由他們眼前隱沒了。
讓我回味生命中每一份「火熱」的感覺。主,我們約定了。
培育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