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聖經中的祂,生活中的我」(四)

蔡俊源神父在7月16日下午的講座之「聖經中的祂,生活中的我」(四),是以福音(瑪14:22-34)中耶穌步行海上為分享內容。我也在這基礎上作出了自己的默想,甚有得著。

聖經記載耶穌遣散了群眾,又催迫門徒上船,然後自己上山祈禱去了。不是剛剛行了奇蹟嗎?耶穌為什麼沒有「食住上」,繼續為群眾傳揚福音呢!我想:福音記載耶穌一個又一個的奇蹟,加里肋亞人見識得還少嗎?最終他們是如何對待耶穌?反映出為他們所重視的,可能衹是奇蹟的功效,而不是恩寵的偉大!耶穌「為人服務的需要」和「祂降生救贖的使命」,為當時的民眾,甚至今天的我們,其實是被看成為兩碼子的事。

在生命裡我們肯定有經歷恩寵的時刻,但我們是如何的看待它們,固然影響我們往後的人生;如果只單靠人自己的有限智慧去領悟恩寵,就如身處汪洋中的一條船,在顛簸洶湧中逆風前行,到達彼岸可說是甚為困難!其實除了「下海」,耶穌也親身展示了一條「上山」的路。耶穌基督身為天主子,本來就和天父有著緊密的契合,但祂在彰顯父的榮耀後,仍私下祈禱「尋求」父的旨意。耶穌給我們立下了這個榜樣,也指示了生命的終向,一切是以父的旨意為先。問題是我們又是否放得下世俗的羈絆呢!

福音中的耶穌在祈禱完畢後,朝着門徒的船走去,約在四更時分,大概便是剛過雞鳴的時間,主耶穌因惦掛著門徒,在破曉時分步行海上來到他們當中,但天濛光門徒們看不清楚,還以為是個妖怪。耶穌立即向他們說道:「放心!是我。不必害怕!」(瑪14:27)原來「是我」在希臘文代表「我是」,是天主的名字(「我是自有者」(出3:14))。蔡神父的解說讓我聯想到,耶穌的說話不衹是從人性角度上給予的壯膽,更重要的是包含著天主性的臨在。當伯多祿確認來者是耶穌這個熟悉的師傅後,進而模仿祂的行為;但因為當中沒有以信德為基礎,自然免不了懷疑和害怕,因而也遭遇挫折了!

人生在世難免營營役役,奔波勞碌;社會大環境的各種困難,我們也不可能單靠個人的能力就改變得了,我們需要心中和天主有著緊密的契合!透過勤讀聖經,讓我們的「船」有天主作錨,自可逾越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各種風浪。願我們在睡前反省一天的生活時;又或作人生階段性的回顧時,心中總能由衷地體會說出:「你真是天主子。」(瑪14:33)

 

培育組